全球关注:假想防卫案例_假想防卫

时间:2023-05-04 02:54:48 来源:互联网

1、一、假想防卫是指什么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

2、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

3、如果他人尚未着手实行不法侵害,行为人预先加以打击,属于“事先防卫”。


(相关资料图)

4、如甲、乙在激烈争吵之后,甲看见乙扛着锄头朝他家走来,便绕到乙的背后,一石头将其砸伤或砸死。

5、乙朝他家走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有不法侵害的意思,来打架滋事,但是乙还在路上,尚未开始实施伤害行为,不属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6、甲属于事先防卫,不成立正当防卫。

7、另一种可能是乙根本无不法侵害的意思,不过是路过而已,那么,甲属于假想防卫。

8、二、假想防卫的处理原则假想防卫常常会因为对方的声明、表白或他人的解释等原因,而使假想防卫的行为人弄清事实真相、消除主观上的认识错误。

9、此时,如果假想防卫的行为人及时停止了防卫行为。

10、则其行为的假想防卫性质不变。

11、如果该行为人继续进行反击,将错就错,那么,其行为的性质就由假想防卫转变为故意侵害行为,造成后果的,当以故意犯罪处理。

12、刑法理论上,对假想防卫的处理有不同的观点,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假想防卫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但可以构成过失犯罪,也可能属于意外事件不负。

13、假想防卫不应以故意犯罪来处理。

14、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15、由此可以看出,故意犯罪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为前提条件的,而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又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为重要内容的。

16、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当然也就不可能明知此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也就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

17、在假想防卫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他人实施的防卫行为虽然是故意行为,但这种故意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错误的基础之上的,即行为人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不法侵害的反击,是一种对社会有益的正当防卫行为,即主观上不具备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

18、因此,不能把假想防卫的故意等同于犯罪故意。

19、2、假想防卫可以过失犯罪论处。

20、假想防卫并非都是不具有罪过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往往存在过失,由于假想防卫的行为人对没有实行不法侵害的人造成了损害,有时甚至是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虽然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所造成的,有可宽恕的一面,但在多数情况下,只要行为人稍加注意,就可以弄清不法侵害是否确实存在,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避免错误及危害结果的发生,由于行为人应该注意而未注意,使本可避免的危害结果未能避免,所以,其主观上存在刑法意义上犯罪的过失,一般可以过失犯罪论处。

21、需要注意的是,刑法第15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2、因此,在假想防卫案件中,由于过失而造成危害后果的,只有刑法分则中明文规定处罚这种过失行为时,行为人才承担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23、否则,即使因过失导致了一定的危害后果,也不应要求行为人承担刑事方面的责任。

24、3、在某些情况下,假想防卫的行为人产生存在不法侵害的认识错误属于不可避免。

25、主观上没有罪过,危害结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对此,应当视为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26、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不是犯罪。

27、对于行为人的这种认识错误是否可以避免,应结合行为人自身的认知条件,参考社会上一般人的认识水平以及案发当时具体的时间、环境等客观因素综合判断分析,力求准确。

28、假象防卫并不属于正当防卫,因此要是造成了损害的话,那么多少还是要承担一些法律责任的,因为这已经被列入了防卫过当的范畴内。

29、但究竟是以过失犯罪论处还是按照意外事件处理,就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加以分析。

30、不过,无论如何成立假象防卫都是不能以故意犯罪来处理的。

31、延伸阅读:假想防卫是否承担负刑事责任假想防卫属于正当防卫吗?当事人假想防卫属于正当防卫吗?。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